top of page

90 構圖

古人認為萬物分陰陽。他們便利用陰與陽相對的理念,去設計繪畫的構圖。繪畫不能似左右對比的圖案,這樣過於刻板。所以畫家將畫中景物以陰陽的原則活化起來,手法包括畫中的一方多景,另一方則少景。因此各式繪畫的內容除多與少外,可以是聚與散,虛與實,以至黑與白、紅與綠等色彩對比。這些都是國畫的玄妙之處。

88 繪畫

由於紙張還未發明,上古時代以壁畫為主,一些則是畫於絲布的帛畫。壁畫分浮雕製作和色彩繪畫。題材多與天神信仰和賢才故事有關。因此內容主要是人物的形象,而忽視周圍的景物。這是中國早期畫藝的缺點。所以唐代以前的繪畫出現“人大於山”及“人大於樹”的不正常比例,沒有透視的感覺。佛教藝術主張把主角人物誇大,配角矮化,所以佛像高大於菩薩像。此後,古人接受這主次手法去畫人物,又是一種不合比例的藝術。

86 琺瑯彩

明代皇家工場獲從歐洲引入一種特別釉藥,所燒出來的色彩光亮豔麗,稱“琺瑯彩”。他們首先用於銅製的器具成為“銅胎琺瑯器”,俗稱“景泰藍”。製作方法是把紋飾的輪廓以淺浮雕鑄於器身,然後填上琺瑯彩,工序繁複。清代的景德鎮御窰廠開始利用這具鮮明質感的釉色,燒出“瓷胎琺瑯瓷”成為佳品中的精品。

84 石灣窰

位於廣東佛山的石灣窰早於宋代已投入生產。由於當地的陶土不耐高溫,只能燒出陶器,胎身較厚。到了明代,他們為增加銷量,竟仿造如鈞窰等其他窰場的產品,尤其能自創配方燒成各種顏色的“窰變釉”。這些窰變釉雖不是純正的顔色,但紅、藍、白、綠等變釉看來另有一番趣味。石灣窰的另一成就就是自創的紅釉,尊稱“石榴紅”。

82 德化窰

福建流行道佛信仰,尤其篤奉天后,當地人尊稱“媽祖”。福建德化窰盛產白瓷土,利用這優質材料配上白釉能燒出媲美景德鎮窰的白瓷。為迎合市場需求,德化窰發揮出色的人物雕塑工藝,把各式宗教神像維妙維肖地造出來,形神俱備。雖然是單色,但贏取了本地以至歐洲人士的讚賞。

89 山水畫

唐代社會穩定,經濟發達。人們培養了郊遊的嗜好,開始欣賞大自然的景色,於是將所見的山水樹木以畫筆記錄下來。古人認為大自然是天、地、水組成的。他們在畫的上部不上色表示“天”,畫的下部也沒有色彩,表示“水”。位於“天”和“水”之間的“地”則是人們居住和活動的領域,古人以“山”為象徵。這樣鋪排符合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。因此中國傳統的風景畫稱“山水畫”。山水畫因文人崇尚自然,自宋代開始發展迅速,超越了人物畫先前的領導地位。至於如何表達景物的透視感,可分“平遠”、“高遠”和“深遠”等三種方法。平遠是以平望景物的角度去寫畫。深遠則像鳥瞰的姿態把從高空望下的山水畫出來。高遠是最常見的,即從低處向上望山,寫出高聳的山勢。

87 畫琺瑯

若把琺瑯彩直接在銅胎器上繪畫,省卻浮雕線條的工序,這種器物則叫“銅胎畫琺瑯”。由於是金屬所造的,較瓷胎琺瑯器耐用。當中流行的一種日常用品,便屬於這種產品,俗稱“燒青”。

85 石灣陶塑

最為人稱讚的石灣窰產品是人物雕塑。因地域關係,石灣藝人易受西方的寫實藝術所影響。他們的人物造像,以至動物飛鳥等作品皆注重體形的比例、神韻及動作,十分逼真。當中最具特色的是人物及鳥獸的外露肌肉不施釉,以素身的褐色胎示人,其他部位才見釉色。這些陶塑如宜興窰茶具一樣,大多在底部印上作者的名字,以至店鋪的標記。當中著名的陶藝家是潘玉書和劉傳。不少華南廟宇的屋脊附加石灣的大型雕塑,展示戲曲故事及傳統的吉祥花鳥,這無疑地是石灣窰的另一成就。

83 宜興窰

唐代將茶葉煮湯,宋代則配加佐料去飲湯茶。這兩種煮茶方法到了明代受到淘汰,明人不再煮茶,而是利用熱開水去泡茶。江蘇宜興窰的陶泥不是白的,而是褐色的,尊稱“紫砂”。相傳由紫砂土燒成的茶具能有助保存茶的味道,於是有利於泡茶。宜興窰的藝人成功結交不少文人,他們能在細小的茶壺刻上生動的詩句和圖畫,令文人十分讚賞,這些小巧工藝亦符合文人的雅緻品味。泡茶講究茶葉的品質,若要沖泡好茶,必需適合的茶具。例如沖泡普洱茶,宜興窰造出上小下闊的茶壺,方便將高溫的開水存於壺的下半部來保溫,去散發普洱茶的味道。若沖泡綠茶,壺身便相反地上闊下小,開水的熱度位於壺身的上半部便容易散發,因為過熱的水去泡綠茶會影響茶味。

81 鼻煙壺

歐洲人於清代引入吸聞鼻煙的習慣,作為一種生活享受。盛放鼻煙的細小器具通稱“鼻煙壺”。鼻煙壺一般是瓶子的形狀,但亦有改良天然物料裝成。瓷壺是較常見的,包括青花、粉彩及單色釉。玻璃煙壺又叫料壺,至今仍有製作,多出自大師之作。其他物料包羅萬有。木、竹、玉石、果核、貝殼、珊瑚、琥珀等皆可造煙壺。除繪畫外,壺上可見雕刻。裝飾題材多姿多采,代表中國傳統工藝的傑出成就。

bottom of page